不谋所居 难有所成
●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,需要面对的改革发展重任、各种风险挑战,并不比过去简单轻松,必须静下心来,摆正自己的位置,想清楚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问题。
世间万物,离不开所居之处。所居之处,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,有时更关乎立场、方向、原则甚至道路的选择,不可不慎重对待。
南朝梁《殷芸小说》中,有这样两句关于树木的论述。其一,“子独不见河边之树乎?仆御折其枝,波浪荡其根,上无径寸之阴,下被数千之痕,此木非与天下人有仇怨,盖所居者然”。其二,“子不见嵩、岱之松柏,华、霍之檀桐乎?上枝干青云,下根通三泉,上有猿狖,下有赤豹麒麟,千秋万岁,不逢斧斤之患,此木非与天下之人有骨肉,亦所居者然”。一则为河边之树,一则为山巅之松柏、檀桐,两者之所以境遇不同、前途不同、命运不同,皆因“所居者”迥异。
诚如此,立身处世之环境清浊,与哪些人相处交好,往往能够决定事业之得失成败,岂可不察?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,早年亲近君子、重用贤相管仲,得以九合诸侯、名扬天下,成就一番事业;然而,桓公后来没有听从管仲临终时的劝告,不再重用君子贤人,身边整日围绕着易牙、开方和竖刁等人,结果导致小人专权,国势日衰,自己也落得个晚景凄凉。
择善而居、亲贤远佞的道理,不少典籍中都有所阐述。如,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,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。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丹之所藏者赤,漆之所藏者黑,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”。又如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告诫后主刘禅,“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”。这些都是在提醒人们,只有慎重选择所居之处和亲近之人,才能成就功业、远离祸患。
到了近现代,身居何处、亲近何人,往往是对革命者理想信念、群众观点的考校。1927年大革命失败,有些原本自诩为“革命家”的人逃跑或叛变脱党。在这个危急关头,贺龙却说“不管形势怎么变,我贺龙要始终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”,并且于1927年9月初,在江西瑞金锦江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……事实上,不少革命先辈过去都曾衣食无忧,过着富足的生活,他们之所以毅然告别旧世界,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、投身革命事业,就是因为要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。
时代改变了,但优秀共产党人始终心系群众、依靠群众,不愿有片刻的疏远或隔离。1958年7月,周恩来总理赴广东新会视察期间,在新会人民礼堂向干部群众作报告。当地群众知道周总理来了,奔走相告,纷纷涌进礼堂,工作人员怕影响总理作报告,赶快把礼堂的门关上。周总理见状,笑着对县委领导说:“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?”于是,礼堂的20多扇大门重新打开,整个礼堂爆满了。1961年6月,陈云同志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进行调查研究,在这期间,他住在农民家,吃在农民家,上午开座谈会,下午到田头、养猪场和农家作实地考察,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。在平时,他也会经常到商店、菜场等去看看,了解百姓日常生活状况。
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,不需要像在革命年代那样常常面对生死抉择、经受战火考验,但需要面对的改革发展重任、各种风险挑战,并不比过去简单轻松,必须静下心来,摆正自己的位置,想清楚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问题。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,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只有时常检视自己“所居之处”——究竟是离群众更近了还是疏远了,慎重选择立身之所,才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,才能方向不偏、业有所成。(尉承栋)